韩国遗产

关于

文化遗产指的是韩国历史和传统的产物,包括表明文化独特性、人民身份以及市民生活变化的有形文化遗产。以下是代表性文化遗产的指南,如王宫、古墓、城郭、韩屋和寺庙。 了解更多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宫殿



在首尔现存有朝鲜王朝的五座宫殿: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庆熙宫和德寿宫。朝鲜时期之所以有多座宫殿,是因为除了主要的中心宫殿之外,还为了应对特殊情况,额外修建了供王室迁居的宫殿。
朝鲜的宫殿不仅仅是国王的居所,还承载着更深远的意义。在朝鲜,宫殿是国王与臣子一同进行国家治理的地方,类似于现代的政府大楼和总统办公室。因此,理解宫殿的建筑理念对于理解朝鲜的政治理想非常重要。

朝鲜建国后,首座宫殿是1395年修建的景福宫。景福宫位于六曹街(即如今的光化门广场)和白岳(北岳山)之间,从地理位置、宫殿布局和建筑规模来看,景福宫是无可争议的朝鲜代表宫殿。其后,第三代国王太宗修建了昌德宫,开始完善宫殿体系。九代国王成宗时期,为了供奉王室长辈,还修建了昌庆宫,这些宫殿代表了朝鲜前期的建筑风格。

然而,十四代国王宣祖在位时,日本的侵略导致了1592年到1598年的壬辰倭乱,朝鲜的所有宫殿均被焚毁。壬辰倭乱期间,宣祖曾逃亡,返回汉阳后居住的正陵洞行宫后来成为了庆运宫(即德寿宫)的基础。
十五代国王光海君期间,昌德宫和昌庆宫得以重建,庆德宫(即庆熙宫)也新建完成,但景福宫没有被复原。一直到十九世纪,景福宫遗址被废弃,直到高宗即位后的1860年代,景福宫才得以重建。高宗宣布成立大韩帝国(1897年),并将庆运宫作为他的居所,即如今的德寿宫。德寿宫在接纳近代变化的同时,也修建了西式建筑,成为皇帝居住的宫殿。



虽然这些宫殿看起来各异,但它们都以景福宫为参考模板。根据宫殿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宫殿的布局有所差异,但所有宫殿的建造原则相同。例如,所有宫殿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外朝(官员们处理政务的区域)、内朝(国王的居住区)以及治朝(国王和臣子讨论国政的地方)。另外,许多宫殿正门的名字中都含有“化”字,寓意教化百姓,这也是一个共同点。

当然,每座宫殿都有其独特之处。景福宫严格按照南北中轴线布局,建筑排列整齐,而昌德宫则利用自然地形自由布局,并建有宽敞的后苑供休憩使用。昌庆宫的特点是为王室家族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而办公区较为狭小。庆熙宫曾与昌德宫一起成为朝鲜后期的代表宫殿,但进入近代后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只恢复了崇政殿及其周边的部分区域。德寿宫则展示了与大韩帝国历史密切相关的近代宫殿的风貌。
总之,首尔的宫殿不仅承载着朝鲜和大韩帝国的历史,每座宫殿都有着相似却不同的特点和故事。此外,游客还能在这些宫殿的后苑中,享受韩国自然美景和四季的变化。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宗庙与社稷


 
宗庙与社稷坛象征着朝鲜王朝的根基。在以朝鲜历史为背景的电影或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臣子对国王说“保全宗庙与社稷”或“保全宗社”。此时,宗庙与社稷象征的是国家本身。
在宗庙与社稷坛中,宗庙是供奉历代国王牌位的庙宇,而社稷坛则是供奉土地和谷物之神的祭坛。它们不仅象征着国家,也分别象征着时间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宗庙只存在于朝鲜的首都汉阳,而社稷坛则在地方上也有所建造。

宗庙与社稷是儒家国家的都城规划的基本要素之一。根据儒家理念,规划都城时必须遵循多项原则,其中之一便是“左庙右社”的原则。也就是说,都城的左边应该建宗庙,右边建社稷坛。在朝鲜时代,“左”和“右”是以国王面朝南坐的方向为准,因此左指东,右指西。

宗庙中有两座主要建筑,分别是正殿和永宁殿。正殿是狭义上的宗庙,建筑左右两边各有19个房间,每个房间供奉一位国王和王后的神主牌。永宁殿则有16个房间,供奉其他历代国王和王后的神主牌。




不过,从儒家的祭祀制度来看,这样的建筑结构有些难以理解。根据儒家礼法,皇帝应祭祀七代祖先,国王祭祀五代,而大夫祭祀四代祖先。因此,宗庙的房间数应为七间或五间就足够了。超出这一范围的祖先牌位应当被埋葬(然而,朝鲜认为将国王和王后的神主牌埋葬有失敬意,因此修建了永宁殿)。

朝鲜最初确实建造了七间的宗庙,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国王被认为是功绩卓著,可以超越代数限制,继续在宗庙内供奉。这种牌位被称为“不迁位”,随着不迁位的增多,宗庙的建筑被多次扩建。十一代国王明宗时期,宗庙增加至11间;二十一代国王英祖时期扩至15间;二十四代国王宪宗时期,扩至19间。因此,宗庙的正殿随着时间从西向东逐渐延长,这是其他国家罕见的现象。宗庙正殿的建筑长度象征着朝鲜王朝的历史,正殿的建筑长度约为100米,朝鲜王朝历时约500年,因此可以说正殿每米代表5年的历史。

参观宗庙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宗庙的主角是神灵,即国王和王后的灵魂。因此,宗庙的所有空间都是为神灵而设计。例如,宗庙内的两条路,一条较高的路是为神灵准备的,而较低的路则供国王和祭祀官员使用,参观者应避免踩踏较高的路。此外,通往正殿的正门也是为神灵准备的,参观者需从旁边的小门进入。

如今,宗庙和社稷坛依旧每年重现朝鲜时代的祭祀仪式。社稷坛的祭祀活动在春秋季进行,而宗庙大祭则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参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作为文化遗产的宗庙与社稷坛,还能体验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稷大祭和宗庙大祭。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朝鲜王陵


 
韩国的国家遗产之一——朝鲜王陵共有40座,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王陵是朝鲜时代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分布在首尔及京畿道,此外还有罕见的一座位于江原道宁越,即端宗的章陵。

在朝鲜时代,国王去世后,会成立三个临时官署,分别是负责照看国王遗体的“殡殿都监”、负责准备并执行国葬的“国葬都监”、以及负责修建王陵的“山陵都监”。通常在国王去世约五个月后举行国葬,因此山陵都监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王陵的建设。为了选址,首先会派出由官员和风水师组成的“看选团”进行堪察,一旦确定陵址,就开始整理土地,解决拆迁和迁坟等补偿问题,继而展开王陵的施工。

朝鲜王陵的建造涉及建筑与土木工程,耗费巨大,尤其是石材的处理。例如,陵墓前的魂游石重达10吨左右,陵寝周围的屏风石、栏杆、石雕武官、文官等都需要精细雕刻。早期的王陵使用石室,因此需要在陵墓附近设立采石场,进行石材开采和加工。再加上要建造斋室、守墓房、膳房、祭礼亭等多种建筑,要在五个月内完成整个王陵的建设实属不易。



建成的朝鲜王陵通常分为三个部分:以斋室为中心的进入空间,供祭礼活动的红箭门和祭礼亭区域,以及安葬国王的陵寝空间。

朝鲜王陵的形式随着时代而变化。最初的王陵设有记载王业绩的大碑——神道碑,但从文宗(第五代国王)时期起,因制作神道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不再修建。为了标识王陵位置,朝鲜后期设立了标石。早期的王陵采用石室来安放棺椁,但自世祖(第六代国王)开始,改为用石灰浇筑的方式来安放棺椁。

通常,朝鲜王陵为国王和王后合葬陵。如果因某些原因需要迁葬,多数情况下会将原本分开的石室中的国王和王后合葬在一起。如果无法合葬,则采用“同园异岗陵”的方式,即在同一陵区内的不同丘陵上建造王陵。

对于在世时并非国王或王后的被追尊者,其陵墓通常比正式的王陵更加简朴。

朝鲜王陵在高宗时期经历了一次重大变化。高宗参考了中国皇帝陵的设计,旨在为明成皇后建造一座符合皇后身份的陵墓。最终,在高宗去世后,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现今的洪陵由此诞生。

朝鲜在建造王陵时,既重视传统,也在必要时推出新的制度。当然,这一过程中曾有许多讨论与争议。经过这些历史积淀,朝鲜王陵成为了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国家遗产及世界遗产。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古坟



古坟是指在历史和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国家的墓葬。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古坟的考古研究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古坟往往伴随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延续而不断修建,因此通常以“古坟群”的形式保存下来。通过每座古坟中的发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这使得古坟成为重要的国家遗产。

在韩国的古坟或古坟群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期和伽倻的古坟群。古坟群根据所属国家的不同,甚至同一国家不同时间或地区的古坟也各具特色。高句丽的著名古坟群包括旧都国内城附近的中国集安地区,以及平壤城及周边的平安道地区。其中,平安道的江西大墓以其描绘东、西、南、北四神兽的“四神图”壁画而闻名。

百济的古坟群则分布在其三个都城。第一座都城位于现在的首尔石村洞古坟群;第二座都城是熊津,即现在的公州,著名的古坟包括武宁王陵和王陵园;第三座都城为泗沘,即现在的扶余,扶余王陵园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此外,武王(第30代国王)时期的益山双陵也是一处具有考古价值的古坟。

新罗时期的古坟主要分布在其都城徐罗伐,即今天的庆州。最著名的古坟包括大陵苑以及劳洞、炉西洞古坟群。其中,天马冢、金冠冢、金铃冢等古坟出土了大量华丽的遗物,为研究新罗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太宗武烈王陵、西岳洞古坟群等庆州周边的古坟也被认为是研究新罗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近年来,伽倻的7处古坟群成功入选世界遗产。这些古坟群分布在金海、高灵、昌宁、咸安、陕川、固城、南原等庆尚南道、庆尚北道以及全罗北道地区,是复原伽倻历史的重要线索,因为文献中几乎没有伽倻的详细记载。

此外,全罗南道一带的班南古坟群则展示了马韩遗址的丰富性,进一步揭示了韩国古代史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古坟群在文献记录较少的时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它们如同时间机器,帮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探索历史。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城郭



城郭是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建造的军事设施。由于韩国历史上屡次遭受外敌入侵的影响,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城郭,特别是依托韩国多山的自然地形,修建了大量的山城。

城郭可以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分类。按照建筑材料的不同,城郭可以分为土城、石城和砖筑城。韩国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石头易得,因此石城较多。在水原的华城和江华岛的防御设施(如堡垒和墩台)中,常常混合使用砖和石材以提高效率。而土城则往往通过在城墙周围挖掘壕沟或在城墙上建造木栅栏来增强防御力。

城郭的另一种常见分类方式是根据其修建的目的。按照这种分类方式,韩国的许多城郭名称都是基于其功能。例如,环绕首都的城郭称为都城,汉阳都城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在都城外进一步延伸修建的城墙被称为外城。高丽时期的开京外城和百济时期都城扶余的外城均属此类。

作为地方行政、经济和军事中心的城镇,围绕其修建的城郭被称为邑城。邑即“村镇”的意思,著名的邑城包括全罗北道的高敞邑城、全罗南道的乐安邑城和忠清南道的海美邑城。另一个著名的邑城是水原华城,它结合了东亚和韩国的城郭传统,因此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山城是为战时避难或防御而修建在山上的城郭,韩国有许多这样的城郭。著名的山城之一是京畿道的南汉山城,它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军事要冲的城郭被称为“镇”或“堡”。在仁川的江华岛,可以看到广城堡和甲串墩台等著名的堡垒。在边境附近,连接多个堡垒而修建的长城被称为“长城”,例如高句丽和高丽时期为抵御北方敌人而修建的千里长城。

城郭通常还设有各种防御设施。例如,为保护易受攻击的城门,外面建有弧形的瓮城;城墙中段突出部分称为雉城,有利于进攻和防御;而屋顶覆盖的雉楼则是用于瞭望和射击的堡垒。此外,还有可以射击枪炮的炮楼,以及通过燃放火或烟向其他地区传递消息的烽火台。

在参观韩国的城郭时,了解城郭的建设目的及其内部设施十分有助于理解其历史意义。由于城郭大多建在能够俯瞰周围环境的高地上,因此许多城郭景色优美。如果时间允许,登上城墙,沿着城墙漫步,欣赏周边风光,是一次极佳的文化探访体验。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韩屋



韩屋是指韩国传统民居,是韩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韩国的传统建筑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宫殿和寺庙那样宏伟、壮丽的建筑,另一类是人们日常居住的韩屋,这些民居是基于这些建筑技术发展的产物。

根据屋顶材料的不同,韩屋可以分为草房、板屋和瓦房。韩屋的样式也随着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今我们提到韩屋时,通常是指朝鲜后期所建的房屋,主要以草房和瓦房为主。

韩屋的外观就能明显与其他国家的房屋区别开来。例如,韩屋的屋檐曲线、与自然相融合的外貌,以及使用韩国本地的材料,这些特征构成了韩屋独特的外部风貌。


然而,韩屋与其他国家房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内部结构,尤其是同时拥有暖炕和木地板的设计。韩屋独特的暖炕系统不仅能提供取暖功能,还结合了宽敞凉爽的地板空间,这种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韩屋的暖炕系统通过火炉燃烧,使热空气通过“火道”加热地板,再从烟囱排出,与仅加热地板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韩屋的庭院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部分。由于采用了暖炕系统,韩屋的建筑空间较为紧凑。在需要容纳较多人的场合,往往通过大青(客厅)来解决问题,若人数更多,甚至会利用庭院。而与其他国家的庭院往往精心布置不同,韩屋的庭院通常保持空旷。因此,通过观察庭院的布局,可以推测该家庭曾举办过哪些活动,这将是理解韩屋的一项有趣挑战。

韩屋的布局深受朝鲜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贵族居住的韩屋体现了这些特征。例如,韩屋内分有男性的空间——舍廊房,以及女性的空间——安房,这反映了男女有别的思想。家庙用于祭祀祖先,代表了祖先崇拜的理念,而行廊房则是仆人或社会地位较低者的居所,展现了当时的等级制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韩屋也在发生变化。近代城市中出现的韩屋更注重家庭生活,规模较小,并采用了玻璃和瓷砖等新材料。首尔的北村和益善洞地区现存的韩屋就是这种现代韩屋的典型。

若想体验传统韩屋,推荐参观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庆尚北道安东的河回村和庆州的良洞村。虽然通过参观可以感受韩屋的魅力,但若能在古宅中住上一两天,您将更深刻地体会韩屋的独特之处。通过薄薄的韩纸门与自然分隔开来的空间、暖炕的温暖以及木地板的凉爽,这些是其他国家房屋中难以体验到的独特感受。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寺庙


[사진 - 보은군 문화관광]

佛教在三国时代传入韩国,对当时的政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之后,佛教在超过一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了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领略这一传统的地方便是寺庙。

寺庙的建筑布局遵循一定的原则。尽管其中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内容,但从外观上来看,寺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寺庙的建筑布局被称为伽蓝布局。首先,三国时代的寺庙布局较为简单,当时的伽蓝布局以塔和供奉佛像的金堂为核心。通常,高句丽和新罗采用一塔三金堂的布局(即一座塔和三座金堂),而百济则采用一塔一金堂的布局。新罗的著名遗址——庆州的黄龙寺遗址,便展示了这一布局的样貌。百济的代表性寺庙遗址则是扶余的定林寺址。百济的另一大型寺庙遗址——益山的弥勒寺遗址,如今有三座塔和三座金堂,人们推测其布局可能是由三个一塔一金堂组合而成。

进入高丽时期之后,寺庙建筑变得更加复杂。尽管当时城市中的许多寺庙不复存在,但位于山中的寺庙则大多保留至今。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寺,韩国的山地僧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各座山寺在具体布局上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遵循一定的规则。

游客进入寺庙后,通常会依次通过三道门,最终抵达供奉佛祖的正殿区域。之后,寺庙的附属建筑和僧人的生活区域则位于后方。通常这三道门为一柱门、天王门和不二门。一柱门又称为山门,位于寺庙的入口。“一柱”意味着从侧面看时门柱仿佛是一根,因此得名,象征着进入此门时人们应心无旁骛。门上通常悬挂着写有寺庙名称和所在山名的匾额。天王门内设有守护佛法的四方天王神像,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这些天王像通常呈现出踩踏恶鬼的姿态。不二门象征着真理唯一、不分彼此,有时也以设有金刚力士像的金刚门代替。



寺庙的核心区域是塔和法堂(在三国时期称为金堂),供奉的佛祖因寺庙所依托的佛经不同而各有不同。大多数寺庙供奉释迦牟尼佛,称为大雄殿。如果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则称为极乐殿或阿弥陀殿;供奉毗卢遮那佛的法堂称为大寂光殿等。此外,一些寺庙还供奉菩萨,如襄阳的洛山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洛山寺的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名为圆通宝殿。
在寺庙的核心区域之外,还设有象征地狱的冥府殿(也称十王殿),供奉佛弟子罗汉的罗汉殿,以及供奉历代高僧肖像或雕像的祖师堂等建筑。此外,寺庙的法器如法鼓、梵钟、木鱼和云板也存放于钟楼或鼓楼中。

一些寺庙还设有七星阁、独圣阁、山神阁等建筑。此外,寺庙入口或周围区域常设有供奉历代高僧舍利的塔。僧人居住的僧房则位于游客不易进入的地方。

尽管寺庙建筑布局有基本的规则,但不同的寺庙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参观寺庙本身便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若能参加寺庙提供的多种体验项目,将更加难忘。寺庙的饮食不使用肉类,尽管如此,寺庙的斋饭(称为“供养”)十分美味,因此强烈推荐体验寺庙饮食。此外,寺庙各建筑的布局和谐优美,游客在欣赏寺庙建筑之余,还可感受寺庙外的自然美景,体会寺庙与韩国自然的完美融合。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书院



书院是朝鲜时代地方上的私立教育机构。“书院”这一名称最初来源于中国唐代或宋代的学校。其中,作为宋代儒学家,集大成了性理学的朱熹所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对性理学高度推崇的朝鲜时代儒者们仰慕朱熹的事迹,并以此为榜样,其中一种方式便是运营书院。

朝鲜时代中宗(第11代王)在位时,丰基郡守周世鹏首次在安珦的故乡——丰基,创建了白云洞书院,以纪念安珦并培养后学。后来,李滉赴任丰基郡守,并向朝廷请求为白云洞书院赐名。于是,当时的朝鲜国王明宗不仅赐予了土地、奴婢及书籍,同时还颁发了一块写有“绍修书院”之名的匾额。这样的赐名书院被称为“赐额书院”。此后,朝鲜的文人纷纷效仿绍修书院,国家也积极响应,出现了许多赐额书院。

性理学强调文人要尊奉先贤的教诲,因此书院选址往往与先贤相关的地方,每所书院中都设有一座供奉先贤的祠堂。绍修书院纪念的是安珦和周世鹏;陶山书院纪念的是李滉;紫云书院则纪念李珥;玉山书院纪念李彦迪;临皐书院则纪念郑梦周。

书院一般选址于风景优美的地方,便于学习。因此,参观书院也是探寻韩国美景的好方法。各个书院的建筑布局大致相似。正前方为以讲堂——传敎堂为中心的教学区域,学生们的宿舍——东斋和西斋位于两侧;后方为供奉先贤的祠堂。附属建筑还包括存放木刻板和书籍的藏板阁、用于祭祀的空间——典祀厅,以及负责书院管理者居住的校直舍等。此外,书院的大门通常是一座高耸的楼阁,既是入口,也可供举行诗会等活动。

目前,韩国有9座书院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绍修书院、陶山书院、屛山书院、玉山书院、道东书院、南溪书院、弼庵书院、武城书院、遯庵书院)。这些书院展示了与性理学相关的韩国文化传统,并且书院的活动延续至今,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园林



 
在韩国,古代的庭院常被称为“园林”。“庭园”原意指的是在房屋或建筑前庭修建的空间。根据各国不同,庭园的构成要素有所差异,基本以花卉和树木为主,辅以石头、鹅卵石或沙子,再加上水景,构成一个美丽的空间。庭园的设计目的在于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其中,使人们得以欣赏其美妙之处。虽然各国对庭园的哲学认知各不相同,但通常而言,庭园的目的是为单调的日常生活创造一个美丽的空间,将其设置在房屋或建筑物前面。而在韩国,由于自然环境与传统韩屋的功能性限制,许多庭园并未被修建,或面临着诸多约束。

韩国的气候对庭园的建造并不十分有利。朝鲜半岛中部地区的冬季漫长,数月内几乎没有花草树木。因此,即便种植了草木,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相反,韩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起伏的山峦、河流、小丘和溪流随处可见。因此,在自然风景优美之处建造凉亭成为更为理想的选择。韩国的著名庭园不多,但凉亭却遍布各地,这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此外,进入朝鲜时代后,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本身已经是完美的,任何对自然的改造都被视为不可取。这种观念源自儒家性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思想,即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法则,探索世界的原理和人性的本质。因此,改变自然的模样被视为不合适。而韩屋庭院由于需要举行各种活动,种植花草树木布置庭园显得更加困难。

基于这些原因,朝鲜时代出现了大量强调欣赏自然风光并在其中稍加人工修饰的“园林”。这些园林成为人们逃离日常繁杂生活、隐居修养的场所,因此也被称为别墅或别墅庭园。著名的园林代表之一便是昌德宫的后苑。朝鲜时代,昌德宫后苑曾有100多座凉亭,现存约40座,充分展示了韩国园林的特点。民间园林中,著名的还有潭阳的瀟洒园和莞岛的芙蓉洞。
韩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寺庙、书院和宫殿等场所也常常能见到园林元素。在国家遗产的范畴内,部分园林被指定为史迹加以保护;在自然遗产方面,园林及其周边自然景观则被指定为名胜进行保护。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记录遗产



韩国是一个拥有众多记录遗产的国家。尽管在历次战争中,许多记录遗产遭受了损失,但由于韩国历史上对记录的重视,仍然保存并创造了大量的记录文献。记录遗产包括传统的文字记录,如书籍、图像、符号、金石文等,近年还新增了视听资料和网络数据等内容。

截至2024年,韩国共有18项记录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包括:《训民正音》、《朝鲜王朝实录》、《直指心体要节》、《承政院日记》、《朝鲜王朝仪轨》、《海印寺大藏经版与诸经版》、《东医宝鉴》、《日省录》、《5.18民主化运动记录》、《乱中日记》、《新村运动记录》、《韩国儒家书板》、《KBS特别直播节目<寻找离散家族>记录》、《朝鲜王室御宝与御册》、《国债偿还运动记录》、《朝鲜通信使记录》、《4.19革命记录》以及《东学农民革命记录》。

通过这些记录遗产,我们可以一窥韩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卓越之处。例如,作为文字记录的《训民正音》展示了韩文字母的创制原理及其使用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韩文字母的优越性。而《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以及《朝鲜王朝仪轨》则提供了理解朝鲜历史与宫廷文化的宝贵资料,特别是《仪轨》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的仪式,为复原历史场景提供了决定性依据。



此外,《海印寺大藏经版与诸经版》是展现高丽时代东亚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而《东学农民革命》、《国债偿还运动》、《4.19革命》、《新村运动》等近现代历史事件,以及与南北分裂、离散家族相关的内容,也通过这些世界记忆遗产与全世界分享。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史前遗址



史前遗址是帮助我们了解史前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史前时代指的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出土的遗物来理解。通常根据工具材料的不同,将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需要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内,青铜器时代有时已经出现了文字记录,因此在划分史前时代时,无法一概而论。

在朝鲜半岛和满洲一带,保留了许多史前时代的遗址。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有京畿道的连川全谷里遗址和忠清南道的公州石藏里遗址。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由于过着迁徙生活,因此没有建造固定的房屋,通过出土的石器,可以观察到这一时期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相较旧石器时代更多,著名的遗址包括首尔的岩寺洞史前遗址、美沙洞遗址等。此外,济州岛的高山里遗址是韩国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陶器制作的痕迹,农业的开端,以及半地穴房屋的出现,这些都与前一时期有显著的不同。

青铜器时代的遗址规模更大,代表性的遗物是支石墓。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全罗南道和顺、全罗北道高敞、仁川江华岛一带的支石墓遗址群,是世界上支石墓密集度最高的地方。此外,在朝鲜半岛和满洲一带分布着数万座支石墓。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共有的另一种遗迹是岩画。这些岩画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愿望以及象征意义。著名的岩画有位于蔚山蔚州的盘龟台岩刻画,这幅早期的岩刻画以其生动描绘捕鲸和狩猎猛兽的场景而著称。而在蔚山蔚州和庆尚北道高灵的岩画中,还能看到几何图案,如同心圆,这些岩画的制作时间被认为晚于盘龟台岩刻画。
探索文化遗产 - 探索海洋遗产



海洋遗产是指海底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通过水下考古学的研究和发掘工作进行打捞,并在博物馆或展览馆中进行保存和展示。然而,据信还有大量的海洋遗产仍然埋藏在海底,尚待发掘。

海洋遗产大多是从沉船中发现的遗物。通过研究这些沉船以及船上携带的货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据相关研究,全世界的海底大约有300万艘沉船,其中只有约1000艘沉船被调查过。

韩国的代表性海洋遗产之一是1976年发掘的新安沉船。据推测,这艘船是从元朝出发,前往日本途中在新安海域沉没的。从新安沉船中共发现了约2.7万件文物。此后,在济州岛附近海域、莞岛海域等地也发掘出沉船,特别是在古群山群岛的飞安岛和十二东波岛海域,发现了一艘运输高丽青瓷的船只,从中打捞出约1.6万件青瓷器。

自新安沉船发掘以来,韩国在约22处遗址中,发掘了16艘沉船,并出土了11万件文物。韩国的海洋遗产发掘工作主要分为西海南部、西海中部和南海三个区域,通过水下考古学进行遗产调查和发掘。同时,为了保护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部分海域被指定为史迹。其中包括全罗南道新安海底遗物埋藏海域、忠清南道保宁竹岛海底遗物埋藏海域以及全罗南道务安都里浦海底遗物埋藏海域。